来源:TOP创新区研究院
在很多朋友的催促下,我们也开始跟专家们交流,仔细研究这个模力社区,试图回答这三个问题:
- 模力社区到底是个什么社区?
- 它为谁解决了什么问题?
- 它的底层结构和运营逻辑是什么,有哪些创新值得参考?
模力社区有何“魔力”
模力社区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城市副中心”——最新地标建筑“张江科学之门”双塔及配套楼宇群,交通便捷(毗邻地铁13号线和中环高架)以及商务配套完善,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其中核心承载区办公空间6.1万平方米。
模力社区由多栋功能楼宇组成,各栋被赋予寓意深刻的名称,例如孵化器所在的T1号楼称为“模力·源”,其它还有“模力·场”、“模力·域”、“模力·界”、“模力·栈”等,体现从源头到场景、领域、边界再到栈站的完整创新链条。
模力社区的核心空间聚焦大模型研发与产业化,内部规划了智算中心、算法调用平台、语料数据中心等功能节点。
比如,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模力·源”孵化器,面积超5000平方米,配备共享交流空间、产品展示区、需求对接区和10多间共创会议室,精准满足初创企业协同研发和对接资源的需求。
再比如,这里有着国地中心麒麟训练场,也是全国首个“机器人技校”,设有多个典型工作场景(工业制造、家务服务、医疗养老等),不同厂商的机器人可以在这里“上学”,集中进行规模化训练与数据采集,用以支撑具身智能模型研发,也开放联合研发场景和数据共享机制,首期部署超过100台来自不同厂商的异构人形机器人,场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
除核心楼宇外,模力社区还联动周边张江科学城内的张江人工智能岛、机器人谷、在线新经济园、细胞基因产业园、金融数据港等特色园区,形成差异化分工、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
这些功能节点共同构成一个开放的创新网络,为社区内企业提供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试验的全链条支撑。
此外,模力社区还聚集了政府、国资平台、科创企业、科研机构、场景伙伴等多元主体。
自2024年8月30日开园以来,模力社区吸引了底层技术、应用研发、场景设计、算力支持等各环节的企业入驻,形成闭环式的研发圈层和应用场景,这其中既有独角兽和上市公司旗下团队,也有大量高成长的科创初创企业,比如小鹏汽车(在此布局自动驾驶研发中心)、维享时空(3D数字孪生技术)、小度科技(百度系对话AI硬件)、极豆科技(车载智能座舱大模型)、纽劢科技(自动驾驶算法)、智谱AI(通用大模型研发)、励驰半导体(AI芯片)、衍因科技(生物医药AI)等等。
这些企业彼此之间形成了天然的供需和合作关系:算法平台公司为应用企业提供大模型调用服务,硬件芯片企业为算法训练提供支持,应用企业则将模型能力嵌入各自行业场景中,实现“楼上研发算法、楼下对接应用”,即“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链集聚效应。
正如张江科学之门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管凤华所说,
模力社区希望企业模型研发完成后就能在本地找到应用,实现产业生态和商业闭环。在这种高密度集聚的环境中,入驻企业犹如“近邻”,可以随时拜访交流,快速迭代合作创新。
七大超级场景
在今天这个全球AI产业迅速发展的年代,谁能为模型找到真实的场景落点,谁就有可能定义下一个技术周期的入口。
借助张江科学城这个“超级场景试验场”,模力社区将前沿AI技术加速融入七大优势应用领域,让技术真正扎根产业沃土,这七大方向包括:
- 智能生产(智能制造):
面向工业制造领域的大模型应用。例如,社区内企业正开发用于工业设计、生产调度优化的生成式AI,利用张江15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的场景数据来训练模型。部分初创团队专注于机器人和自动化,通过具身智能技术解决工业现场的感知与决策问题。
- 生命科学(医药健康):
利用大模型赋能生物医药研发和健康科技。张江聚集了39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衍因科技等初创企业依托生物医药大模型库构建AI科研协作平台,为新药创制提供服务。社区内还吸引了分子之心(研发蛋白质生成大模型,实现国际顶尖准确率)和晶泰科技(打造全球最大生物计算平台)等领军企业,推动AI在新药发现、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 金融科技:
针对金融领域的大模型和智能体应用。浦东有1200多家持牌金融机构,为“AI+金融”提供广阔用武之地。光本位、蔚励科技等公司在探索智能投顾、风险控制、金融监管等场景的模型应用。模力社区还与农业银行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共建“科创金融实验室”,为垂类模型企业提供定制化的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和试验平台。
- 城市管理(智慧城市):
将大模型应用于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和低碳管理。浦东作为超大城市核心区,交通、市政、环境等数据丰富。社区企业利用数字孪生和认知智能技术打造城市仿真、智能决策系统。例如维享时空、叠镜数字等公司开发超写实3D数字人和虚拟空间技术,可用于智慧城市的模拟和文旅宣传。还有企业专注碳排放管理AI,在园区能源管理、建筑智能控制方面提供解决方案。
- 具身智能:
模力社区将具身智能(Embodied AI)作为重点方向之一,聚焦机器人、自主车辆等“AI+硬件”融合领域。上面我们也说到,社区内设立了国家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地共建),拥有全国首家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简称“机器人技校”﹚,吸引了一批人形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团队入驻。纽劢科技依托社区开发了纯视觉多模态的自动驾驶方案Nullmax Intelligence,实现真·无高清地图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此外,美团、京东等公司也通过合作在园区测试无人配送等具身智能应用。具身智能方向的企业共享仿真环境和传感器/算力平台,合力攻克机器人感知-认知-行动的一体化难题。
- 科学智能:
这是指大模型在科学研究和科研工具领域的应用,包括基础科学和新兴交叉学科。依托上海科技大学等张江科研资源,社区孵化了影眸科技等公司,从事三维视觉、材料科学等方向的AI模型开发。
未来,这些模型有望用于药物分子设计、新材料发现、天体物理模拟等前沿科研,提升“AI+科学”的创新效率。
- 应用智能:
泛指其他各行各业的大模型应用,包括办公软件、在线教育、内容创作、新消费等新兴领域。比如社区企业小度科技将对话式大模型应用于智能助手和物联网终端;麦当秀科技等创业公司探索将生成式AI用于数字营销和互动娱乐。浦东作为在线新经济先行区,也在模力社区周边布局了张江在线新经济生态园,针对电商、文创等领域孵化AI应用。
这些应用智能方向为大模型技术开辟了更广阔的消费市场,也为社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商业变现途径。
通过以上方向的全面覆盖,模力社区初步构建起一个“大模型+千行百业”的应用路线图。在不到一年的运行中,已有超过25个垂类大模型通过安全备案和登记,在金融、医疗、制造等行业试点落地。
这种“技术研发—场景孵化—反馈提升”的良性循环,也使得模力社区迅速成为全国垂类模型应用场景最丰富、产业配套最完备的高地之一。
运营逻辑与生态飞轮
模力社区之所以能迅速集聚企业并推动创新,背后是一套独特的运营逻辑,核心可以概括为
“平台+孵化”双轮驱动,带动“算力+场景+资本”三角飞轮不断加速。
首先是平台支撑,特别是MaaS服务与模型工具集成。
模力社区与头部AI企业共建开放平台,为入驻者提供即用即取的大模型服务。2025年3月,智谱华章推出“模力社区-智谱大模型MaaS平台”,依托GLM系列模型,为企业提供语言模型、多模态、Agent智能体等能力,极大降低中小团队获取顶尖AI能力的门槛。平台不仅提供智谱模型池,还集成国内外多种基础模型和应用组件,企业可按需调用,构建自己的“模型+应用”系统。这个“AI工具箱超市”让创业者更专注业务创新而无需重复造轮子。
其二是孵化网络,打造模力·源与创业协同机制。
模力社区设立了“模力·源”孵化器,不仅提供物理空间,更通过政策宣讲、专家对接、资源撮合等方式,帮助初创团队快速连接市场、人才与资金。例如在WAIC期间组织企业集中展示,推动技术与产业方精准对接。孵化器还搭建了导师网络,联动张江实验室与高校资源进行深度辅导。
同时,它也是投融资桥梁,帮助企业对接浦东科创投及社会资本,并与26家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专项基金,缓解大模型企业的早期“烧钱”焦虑,形成合力攻克垂类应用难题的“联合战队”。
在“平台+孵化”双轮驱动下,
带动三角飞轮,即算力、场景、资本的循环赋能。
模力社区的运营团队深知,要让AI成果加速涌现,必须同时激活技术-市场-资金三方面动力,形成正反馈循环。
在算力方面,
浦东新区统筹布局了强大的智算中心作为后盾:目前已部署约5.5万块GPU卡的算力,规划新建规模超10万卡的算力集群,并将建设统一的“智算服务平台”,远期可提供相当于2万P(每秒20亿亿次)计算能力的智能算力供给。这意味着企业在社区内不仅能用上本地专属的计算资源,还可通过算力平台一键调用上海乃至外地的数据中心算力,实现弹性扩容。“国内规模最大的算法调用平台”就建立在模力社区内,由张江集团联合硅基流动公司共同开发,可整合全国各地云端和本地的算力,让企业像调电一样调取所需的AI算力。极豆科技CEO说到,此前公司内部算力不足,训练一个模型需要几天甚至一周,如今借助社区算力平台,预计半天到一天就能完成同样任务。
算力的充沛极大提高了研发迭代效率,也吸引着越来越多AI团队慕名而来。
有了强劲“引擎”算力,飞轮的第二极是应用场景。
模力社区充分利用浦东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让垂类模型企业“一手握场景”。一方面,通过官方撮合,社区已与15家应用场景生态伙伴签约;另一方面,张江园区内成千上万的科创企业本身就是潜在用户和合作方。
如影眸科技的3D数字人产品可服务园区众多具身智能企业,衍因科技则对接药企做模型训练和落地测试,再如小鹏汽车上海研发中心入驻“模力·栈”楼后,立即带动浦东在智能驾驶、动力电池、车规芯片等相关领域形成集聚效应。
当越来越多模型在本地找到用武之地,成功案例又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对外部人才和项目的吸引力,形成场景吸引企业—企业丰富场景的良性循环。
第三极是资本和政策支持。
浦东新区为模力社区量身定制了一揽子扶持政策,包括最高三年租金补贴、700万安家资金、1亿元项目资助等,并创新性地推出“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等补贴工具,,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又确保企业将支持用在刀刃上。可以说,在模力社区里,“有需求就有支持”,企业发展的每个关键环节都能找到相应的政策或资本助力。从而形成资本投入推动技术开发,技术突破吸引更多资本的闭环。
可见,模力社区通过平台支撑(技术供给)和孵化网络(资源整合)两大抓手,撬动了算力、场景、资本这三个创新要素的高效流转,一家企业的成功带动上下游多家企业受益,进而反过来催生新的应用和合作机会,整个平台的价值随着入驻者增多而指数级提升。
这种运营逻辑确保了模力社区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有机生长的产业生态系统。
短短一年,模力社区聚集了国内几乎最全谱系的AI垂直领域企业,试验了从算力平台到场景赋能再到制度保障的一整套模式。
这既是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重要举措, 也是中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AI产业发展道路的积极尝试。
可以预见在未来2-3年内,随着社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真正赋能千行百业并产生经济效益,模力社区的价值将更加凸显,其经验也将更具说服力。
我们期待看到,在国家政策和地方实践的良性互动下,涌现出更多“模力社区”式的创新高地,构筑起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繁荣发展的战略版图。
模力社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