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也称泥蚶,是一种古远的贝壳水产品,生长于潮汕地区近陆的浅海泥沙中。其壳质厚,肉质柔软细腻,血多而清红,鲜美可口,营养价值高。揭阳人不但喜欢吃蚶还有以蚶祭祀先人的风尚。清明节、下元节和冬至节扫墓,子孙在坟墓上共享祭品时,往往先要食蚶,食完还把蚶壳散置于先人的墓茔之上,以示富贵丰隆。除夕围炉,蚶是缺少不得的食品之一。由于蚶壳相磨所发的音响,极似铜钱声音,所以也称蚶壳为“蚶壳钱”。除夕食蚶,意取金钱众多,反复可数的意思。
烫血蚶制作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符合要求却不容易,其中关键是掌握好“烫”蚶的水温。烫得太熟,则蚶壳裂开,肉呈苍黄而干瘪无血,这样食起来,就失了鲜甜味。如果烫得不够火候,则蚶壳难以掀揭,而且掀开了,肉柱粘在壳的两边,食起来也略带腥味。
正确的烹制方法是先将蚶放在冷水中反复冲洗干净后放在深碗中,然后锅里放冷水烧至成80℃左右的“蟹目水”,马上将欲滚未滚的水倒入碗中烫蚶。这时,碗中不断涌起一个一个的水泡,待到不见水泡时,就把水倒净,再用鼎烧温水倒入碗中保温,撒上芫荽即成。烫得恰到好处的血蚌,壳未开口,但是用指甲就能轻松掰开,打开后肉质饱满、血水盈盈,肉嫩而脆,稍有咸味。一口下去,鲜甜中略带血腥味,这种质朴粗犷的吃法是原始生食血食遗存的痕迹。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责任编辑:蔡佶翰
审核:方卓轩、邬丹
来源:揭阳日报
普宁市融媒体中心整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