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 标
竽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 竽
yú ㄩˊ
◎ 古代吹奏乐器,像笙,有三十六簧:滥~充数。
英语 ancient woodwind instrument
德语 Mundorgel
法语 orgue à bouche
© 汉典
竽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竽 yú
〈名〉
(1) (形声。从竹,于声。从竹的字有时与乐器有关。本义:古簧管乐器。形似笙而略大) 同本义 [ Yu pipe,an ancient music instrument]。战国时盛行于民间
竽,竹三十六簧也。——《说文》。按,管乐也。
调竽奇声以耳异。——《荀子·正名》
(2) 又如:竽瑟(竽与瑟);竽籁(指笙和箫)
© 汉典
竽 國語辭典
竽ㄩˊyú 名乐器名。古代一种吹奏乐器,形似笙而较大,三六管,后减至二三管。《周礼·春官·笙师》:「笙师掌教吹竽、笙……管。」郑玄注引郑司农云:「竽,三十六簧;笙,十三簧。」
© 汉典
【未集上】【竹】
竽·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3
竽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
竽·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3
【廣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𠀤音于。【說文】竽,三十六簧樂也。【周禮·春官疏】竽長四尺二寸。【註】竽,管類。用竹爲之,形參差象鳥翼。鳥,火禽。火數七,冬至之時吹之,冬水用事,水數六,六七四十二。竽之長,蓋取於此也。【世本】隨作竽。【釋名】竽,汙也。其中汙空。【博雅】竽,象笙,三十六管,宮管在中央。【樂書】近代笙竽十九簧,竽與笙異器而同和,故《周官》竽與笙均掌之笙師。【周禮·春官】笙師掌敎吹竽。【禮·樂記】君子聽竽笙,則思畜聚之臣。【易通卦驗】冬至,吹黃鐘之律,閒音以竽。【老子·道德經】服文采,帶利劒,厭飮食,而資貨有餘,此之謂盜竽。【註】竽者,五聲之長也。竽倡則衆樂皆和,大姦倡則小盜和,故曰盜竽。 【集韻】或作𥫡。
© 汉典
【卷五】【竹】
竽 《说文解字》
【卷五】【竹】
『說文解字』
管三十六簧也。从竹亏聲。羽俱切
『說文解字注』
(竽)管三十六簧也。管下當有樂字。凡竹爲者皆曰管樂。周禮笙師。掌敎龡竽。大鄭曰。竽三十六簧。按據廣雅竽三十六管。然則管皆有簧也。通卦驗、風俗通皆云長四尺二寸。竽與笙之管皆列於匏。宋書樂志曰。竽今亡。从竹。亏聲。羽俱切。五部。
© 汉典
竽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jy˧˥ 唐代读音 hio日语读音 HUE韩语罗马 WU现代韩语 우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ji1 [宝安腔] ji1 [海陆腔] ri1 [客英字典] ji1 [梅县腔] j2 [客语拼音字汇] yi1粤语 jyu1 jyu4
近代音 中古音 喻云母 虞韻 平聲 于小韻 羽俱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匣母 模部 ;王力系统:匣母 魚部 ;
吴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汉典
竽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竽」 後2.16.2合16243「竽」 𪒠鐘春秋晚期新收349頁「竽」 包2.157「竽」 說文‧竹部「竽」「竽」 佚722合24216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小篆
字形对比内地台湾香港
异体字𥫡
© 汉典
【加载评论 】
【论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