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海军的快速发展引人注目,尤其是在航母方面,从辽宁舰、山东舰到福建舰,三艘常规动力航母相继下水服役。许多人不禁好奇,为什么中国不选择直接建造核动力航母?毕竟,核航母听起来无比强大,不仅续航能力几乎无限,还能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活动而无需频繁加油。然而,美国媒体却给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答案:中国之所以没有造核航母,并不是技术不行,而是核动力的优势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麻烦,特别是退役处理的问题,成本之高、环境风险之大,都是中国要慎重考虑的因素。事实上,美国自己也深知这些问题,所以中国没有急于走这条路。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美国核航母的发展历程。美国的首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于1961年服役,搭载了八个核反应堆,能够以30多节的速度高速行驶,且拥有几十万海里的航程,几乎不需要加油。它的服役生涯长达51年,参与了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等多次重要战役,舰载机数以万计地起降。然而,在2012年退役后,处理核反应堆的费用和程序却成了一个大麻烦。企业号的反应堆必须被拆解并运送至哥伦比亚河的核废料处理厂深埋。由于美国的核废料积压严重,处理进度缓慢,企业号的反应堆直到2018年才得到处理,且相关费用已经从最初的10亿美元飙升至15亿美元。更令人吃惊的是,处理工作仍然需要等到2034年才能完成,其他退役的核航母可能要等到2050年。此过程中,不仅花费巨大,核废料的处理还面临环境污染的风险,导致一些国家拒绝允许核舰艇靠港,这些问题令美国也感到相当棘手。
美国媒体如《国家利益》和《1945》杂志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能够看透这些潜在的麻烦。核动力航母在服役初期确实非常威风,但一旦退役,处理过程会让人头疼不已。中国海军起步较晚,但稳步发展,现有的三艘航母均采用常规动力系统,虽然常规动力限制了航母的续航能力,必须依赖油轮进行补给,但相比于核动力,常规动力的维护简单且成本低。辽宁舰是从瓦良格号改造而来,于2012年服役;山东舰是中国首艘国产航母,2019年入列;福建舰于2022年下水,具备先进的电磁弹射技术,满载排水量达8万吨级。这些航母主要活动在近海和西太平洋区域,常规动力已经足够满足需求,也不必担心核废料问题。美媒专家伊斯特伍德认为,当前中国的战略重点仍是南海和台湾海峡周边地区,远洋作战需求并不迫切,因此核航母的无限续航优势暂时无法完全发挥。
美国核航母的核反应堆技术相当复杂,甚至连法国的“戴高乐号”核航母也曾因技术问题遭遇麻烦。该航母使用的是核潜艇的K15反应堆,结果由于功率不足,导致航速勉强达30节,并且故障频发,经常“跑一天修两天”。法国的核航母维护成本高得惊人,至今仍未得到解决。美国虽然技术相对成熟,但其尼米兹级和福特级航母即将退役,处理这些核航母的排队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核废料处理厂的超负荷运转,使得核废料的深埋和储存需要特殊的地质条件,以防泄漏污染地下水。企业号的反应堆拆解时,使用了起重机将燃料棒移除,整个过程必须严格进行辐射防护,工作人员的培训也花费了大量资金。中国在观察了这些问题后,认为核动力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后遗症也相当严重,反而不如先积累更多常规舰队的经验。
展开全文
从技术层面来看,中国不选择核航母还与技术门槛有关。核反应堆的小型化是一个难题,核动力的热效率高,但冷却系统非常复杂。虽然中国有丰富的核潜艇经验,但航母需要的核反应堆功率更大,要求承受高温和高压。尽管中国在钍反应堆和液态金属冷却技术方面已有一定研究,能够减少核废料,但将这些技术从实验室应用到实际舰艇上依然需要时间。目前,四川的核反应堆原型已曝光,卫星图像显示,可能用于航母,但尚未正式上舰。此外,关于004型航母是否采用核动力也存在诸多猜测。根据一些消息,大连船厂的模块显示,004型航母可能具备四条弹射轨道,排水量有可能超过12万吨,类似于美国的福特级航母。美国《防务新闻》认为,中国选择常规动力航母,是为了避免触及核扩散问题,因为国际上对于核技术的出口管制非常严格,而中国目前并不急于暴露底牌。
从战略角度来看,现代战争的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机、水下武器等新型威胁日益增加,使得大型航母的生存能力受到挑战。投资核航母的回报率并不确定,因此,中国更加注重发展分布式作战力量,比如驱逐舰和潜艇群。相比之下,常规舰的灵活性更强,维护周期较短,且每几年的大修不至于对整体作战能力产生过大影响。中国海军的战略目标是建设蓝水海军,但这一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会急功近利。美媒《海军新闻》指出,中国的三艘航母已经具备了作战能力,福建舰经过海试后表现出色,电磁弹射技术提高了舰载机的起飞效率,而歼-35隐身战机即将登舰。这些进展比起单纯依赖核动力航母更具实用性。
最后,经济成本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建造一艘核航母的费用是常规航母的两到三倍,像美国的福特号航母,首舰的建造费用就超过了130亿美元,后续的航母费用也达到了百亿美元以上。中国的国防预算虽不断增长,但优先投入的方向是导弹技术和空军建设,航母并不是唯一的重点。而且,核航母的退役成本也非常高,美国的企业号航母拆解总费用可能会超过20亿美元,包含了运输和深埋等一系列繁琐的处理过程。中国则更加谨慎,计划等核废料处理技术成熟后再决定是否建造核航母。而液态金属冷却堆能够高效利用燃料,减少废料,但这一技术的验证仍需要时间。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核动力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苏联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它采用常规动力,但俄罗斯在继承后依旧面临维护困难的问题,而不必担心核废料的麻烦。尽管美国的核舰艇事故相对较少,但潜在的辐射泄漏风险依然存在。美媒分析认为,中国不造核航母是非常理性的选择,未来若需要进行全球部署,必然会考虑核动力的航母。卫星图显示,江南船厂目前正进行新航母的建造,可能是005型航母,采用核动力的可能性较高。不过,当前三艘常规动力航母已经足够满足需求,能够有效训练舰员并完善编队建设。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