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在亚洲版图上占据着独特的交汇位置,海洋与山脉、沙漠与河流平原、古老文明与现代探索在此交汇。巴基斯坦横跨印度次大陆北部边缘,与阿拉伯、波斯和中亚接壤,从阿拉伯海延伸至喜马拉雅山麓和喀喇昆仑山脉,从信德省的沙质平原延伸至俾路支省的高原。千百年来,这片多样的地形孕育了众多城邦和帝国,如今,它支撑着一个拥有超过2.41亿人口(世界第五大人口大国)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语言和地貌。
早在现代边界划定之前,这一地区就孕育了人类历史上一些最早的定居点。在俾路支省,梅赫尔格尔遗址——大约公元前6500年就有人居住——揭示了八千年前农耕和畜牧业是如何扎根的。到公元前2600年,印度河平原上出现了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规模庞大的城市,街道呈网格状布局,人们挖井供应淡水,并建有粮仓储存农作物。几个世纪后,在如今开伯尔-普什图省的山丘上,塔赫提巴希的佛教寺院催生了犍陀罗风格的雕塑,将希腊化图案与南亚宗教意象融合在一起。
这些古代的成就预示着帝国的兴衰:阿契美尼德总督辖区、孔雀王朝的行政中心、贵霜贸易枢纽、笈多文化圈。从公元七世纪开始,该地区在倭马亚哈里发的统治下进入了伊斯兰教的轨道;随后,印度沙希王朝和伽色尼王朝等地方王朝都留下了建筑和艺术遗产。德里苏丹国以及后来的莫卧儿皇帝巩固了整个次大陆的权力——莫卧儿王朝的庇护使得拉合尔拥有了巴德夏希清真寺、夏利马尔花园以及至今仍屹立不倒的防御工事。
自1858年起,英国的统治打造了由铁路、灌溉渠和行政区划组成的殖民基础设施。在此背景下,全印穆斯林联盟于1906年成立,倡导政治代表制。到了1946年选举年,该联盟在穆斯林占多数的省份取得的胜利为印巴分治奠定了基础。1947年8月,英属印度按宗教划分:巴基斯坦作为一个自治领诞生,由西巴基斯坦(今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组成。独立伴随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悲惨的社区暴力。
1956年,这个新生的国家通过了自己的宪法,宣布成立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然而,事实证明,两翼的统一十分脆弱。1971年,经过旷日持久的内战,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国。自此以后,巴基斯坦的政治格局在文官统治和军事统治、民主过渡期和紧急状态之间摇摆不定,每个时期都塑造着其社会和经济格局。
如今,巴基斯坦已跻身世界新兴和增长领先经济体之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均将其列为中等收入国家,并跻身“未来十一国”行列,有望实现快速发展。尽管农业依然重要——其印度河流域由纵横交错的运河网络灌溉——但卡拉奇、拉合尔和伊斯兰堡周边的工业和服务业也已发展壮大。巴基斯坦人口平均年龄为19岁,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目前估计约为4000万人)对消费和政治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国防是巴基斯坦的核心任务。巴基斯坦拥有超过一百万的现役军人,是世界第七大常备军。1998年,巴基斯坦宣布成为核武器国家,与邻国印度建立战略平衡。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加入了联合国、英联邦、上海合作组织和伊斯兰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并与美国结盟,成为其在北约以外的主要盟友。
巴基斯坦面积约88.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法国和英国的面积总和。阿拉伯海和阿曼湾沿岸海岸线绵延1000多公里,印度河三角洲的红树林为各种鸟类和鱼类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栖息地。内陆的塔尔沙漠延伸至印度河平原以东,沙丘随风摇曳。
巴基斯坦地理区域广阔。北部高地因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而陡然隆起: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帕米尔山脉均位于此地。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南迦帕尔巴特峰(海拔8126米)以及其他三座八千米高峰,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非极地冰川均位列其中。山脉以南,印度河平原从克什米尔延伸至信德省,这片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巴基斯坦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在西部和西南部,俾路支高原与伊朗高地相连,点缀着干旱的盆地和崎岖的山丘。
地质构造赋予北部地区地震的动荡性:像2005年克什米尔地震这样的地震提醒着当地居民,这片土地是动荡不安的。气候也因此而变化——从季风雾气弥漫的山谷到干旱的海岸和高山高原。冬季凉爽干燥的空气在春季带来气温上升,然后转化为夏季西南季风降雨,随后秋季季风短暂退却。降雨可能在旱涝之间交替,给基础设施和生计带来严峻考验。
巴基斯坦是一个联邦议会制共和国,由四个省(旁遮普省、信德省、开伯尔-普什图省和俾路支省)和三个地区(伊斯兰堡首都特区、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和自由克什米尔)组成。地方政府通过区、乡和联邦委员会运作,每个委员会都有民选代表。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于2009年获得半省级地位,确保了地方议会和首席部长的权力,但最终权力仍属于联邦中央政府。
民族和语言的多样性构成了巴基斯坦的社会面貌。旁遮普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37%,主要居住在土地肥沃的东部地区;普什图人(18%)居住在西部高地;信德人(14%)和萨莱基人(12%)居住在南部和中部平原;乌尔都语使用者(9%)遍布多个地区,乌尔都语与英语并列为官方和教育领域的通用语。俾路支人、布拉灰人、兴都库瓦人、克什米尔人以及数十个较小的族群构成了巴基斯坦社会的多元面貌。从地方方言到濒临灭绝的喜马拉雅方言,巴基斯坦使用着超过七十五种语言。
巴基斯坦人口从1951年的3400万增长到2023年人口普查时的2.41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化率增长了两倍,但农村居民仍然占多数。高生育率——预计2022年每名妇女生育3.5个孩子——使巴基斯坦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超过40%的人口年龄在15岁以下,而65岁以上的人口仅占不到4%。
宗教信仰以穆斯林为主(96%,主要为逊尼派),少数基督教徒(1.4%)和印度教(2.2%),以及偏远山谷中的锡克教徒、佛教徒、琐罗亚斯德教徒和泛灵论者(卡拉沙派)。宪法保障宗教自由,但社会压力和偶尔发生的暴力事件可能会影响少数群体。公民社会以大家庭为结构,但随着年轻人移居城市,核心家庭正在兴起。传统服饰——夏尔瓦卡米兹(shalwar kameez)——仍然随处可见,而西式西装则出现在办公室和大学里。
巴基斯坦曾是公元初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但其经济却在增长与危机之间摇摆不定。如今,巴基斯坦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位列世界第24位,按名义GDP计算位列世界第43位,主要产业是纺织业、农业、汇款和不断增长的服务业。经济走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巴经济走廊——将瓜达尔港、卡拉奇港与新疆陆路连接起来,有望改善交通、能源和贸易。
公路网总长近26.4万公里,但高速公路(仅2500公里)承担了大部分交通流量。主要的南北连接线将海港与拉合尔、伊斯兰堡以及阿富汗边境连接起来。曾经至关重要的铁路,如今仅承载了不到8%的客运和4%的货运。城市交通系统已经兴起:拉合尔橙线地铁(27公里)于2020年开通;城际公交走廊服务于拉合尔、拉瓦尔品第-伊斯兰堡、木尔坦、白沙瓦和卡拉奇;卡拉奇有轨电车和环线铁路的复兴计划正在实施。
航空运输依赖于150多个机场,其中卡拉奇真纳国际机场最为繁忙。以巴基斯坦国际航空为首的国内航空公司连接着各省会城市和区域枢纽。卡拉奇、卡西姆港、瓜达尔港和帕斯尼港负责集装箱运输、渔船队和散装货物运输。铁路、能源和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缺口持续存在,阻碍了平衡增长。
巴基斯坦拥有近两千公里长的文化遗产,涵盖了从印度河谷遗址到莫卧儿王朝纪念碑、从殖民时期的平房到现代清真寺等各种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确认六处文化遗产:摩亨佐达罗;塔赫特巴希和萨赫尔巴赫洛尔;塔克西拉;拉合尔古堡和夏利马尔花园;塔达古迹;以及罗赫塔斯堡。从拉合尔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到卡拉奇的国家博物馆和伊斯兰堡的铁路遗产中心,这里展出着艺术、考古、军事历史和科学方面的文物。
工艺传统历久弥新:木尔坦的蓝色陶瓷、信德省的阿吉拉克纺织品、旁遮普省的库萨皮鞋、俾路支省的果园以及杜松林和杨树林。乌尔都语、旁遮普语、信德语和普什图语文学汲取了苏菲派诗歌、民间传说和现代叙事的精髓。音乐风格多样,从虔诚的卡瓦利到地方民谣和流行音乐,应有尽有。
巴基斯坦美食体现了莫卧儿王朝的精致、中亚肉类和南亚香料的交融。餐食以印度煎饼或米饭为主,搭配扁豆、蔬菜和香料浓郁的肉类——鸡肉、羊肉、牛肉——用大蒜、生姜、姜黄和葛拉姆马萨拉烹制而成。甜味或咸味的拉西(Lassi)和加奶的红茶是早餐的热门选择,而来自旁遮普省南部的索汉哈尔瓦(sohan halwa)等甜点则是餐后佳肴。穆斯林禁止饮酒;非穆斯林可以申请许可,当地酿酒商穆里(Murree)生产啤酒和果汁。
热情好客是文化的基石。宾客们会享用到最精致的菜肴和茶水,“mehman-nawazi”一词则体现了欢迎陌生人的自豪感。礼仪要求着装端庄得体——尤其是在清真寺,人们必须脱鞋——并且在开斋节、斋月、洒红节或排灯节等不同社群遵循各自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的行为举止也应保守。
巴基斯坦曾是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之路的亮点,但由于安全问题,其旅游吸引力逐渐减弱。2018年,约有660万外国游客到访,他们被考古遗址、佛教寺院、莫卧儿建筑和高山景观所吸引。罕萨和奇特拉尔山谷是卡拉沙族聚居地;赛富尔·穆鲁克湖、喀喇昆仑公路和穆里等山地度假胜地依然备受欢迎。红其拉甫和阿尤比亚等国家公园内野生动物繁衍生息。
政府和私人利益相关者发起的活动旨在增加游客数量——改进签证规定、推广文化节庆活动并升级设施。安全建议警告不要在周五祈祷期间前往清真寺附近,许多西方政府也保持着警戒状态。然而,每年,这个国家都会进一步向探险者开放: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的徒步旅行、拉合尔的文化遗产之旅、瓜达尔的海滩度假村以及印度河峡谷的探险运动。
巴基斯坦的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年轻的人口结构和丰富的资源——也与长期存在的挑战并存:贫困影响着五分之一的公民;文盲率高,尤其是女性;电力和交通基础设施瓶颈;腐败猖獗;以及极端主义运动带来的恐怖主义威胁。财政赤字和债务压力不断增加,经济持续动荡。
政治稳定依然难以捉摸。文官政府与军政府交替执政;各机构努力平衡世俗法律与宗教原则。外交方面,巴基斯坦与印度、阿富汗、中国和美国保持着密切联系,而这些关系都受到历史、安全和贸易的影响。
巴基斯坦的地形和人民都体现着鲜明的对比。古老的遗迹与熠熠生辉的大都市比邻而立;白雪皑皑的山峰掩映在烈日炙烤的平原之上;多种信仰和语言在一个共和国内共存。它的历史充满了延续与变迁,文化如同地层般层层叠叠,一个国家始终在亚洲的十字路口上不断自我定义。尽管历经磨难,巴基斯坦依然是一片潜力无限、充满惊喜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