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风光摄影而言,滤镜一直是专业人士的秘密武器,本次内容就来介绍风光摄影中的滤镜使用技巧。
滤镜能够为拍摄的照片提供更大的宽容度,更多的高光和暗部的细节,也可以获得一些特殊的拍摄效果。虽然滤镜的种类很多,但只要掌握它的选择和使用技巧,只需要几片简单的滤镜,就能够让照片呈现出神奇的效果,让你拍摄风光的功力更进一步!
每一位风光摄影师都起早贪黑守候日出日落的黄金时段。无论是拍摄山川、湖泊,还是大海、原野,运用晨昏时分的光线都更加容易拍出画面细腻柔和、立体感强,影调丰富的照片。不过,在逆光环境中拍摄时,天空与地面的光比非常大。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天空曝光准确,地面就曝光不足死黑一片。地面细节清晰,天空就会严重曝光过度变得苍白毫无细节。
遇到这种情况,一些摄影师会使用包围曝光后期配合HDR来平衡画面的明暗。其实使用灰渐变滤镜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样的问题,直观地获得层次丰富的照片。
渐变滤镜的种类很多,包括软渐变滤镜、硬渐变滤镜、反向渐变滤镜以及色彩滤镜。软渐变滤镜是风光摄影的必备滤镜,它的镜片颜色由深灰自然过渡到浅灰再到透明,深灰部分用于压暗天空平衡明暗,选择不同档位的灰渐变滤镜,能够应对不同光比的拍摄环境。
灰渐变滤镜通常分为GND 0.3、GND 0.6、GND 0.9、GND 1.2等不同的型号,档位越高,深灰色的部分颜色越深,越能够应对明暗反差大的环境。准确地说,每一个规格都有特定的用途。
减低1档的GND 0.3渐变滤镜作用有限,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加装滤镜,也可以通过以RAW格式拍摄,后期调整来均衡明暗。GND 0.6减低2档曝光量,通常画面过渡自然。GND 0.9和GND 1.2则适合应对明暗反差更大的日出、日落环境,能够更好地平衡天空与地面景物的反差。我在拍摄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GND 0.6和GND0.9。
硬渐变滤镜的镜片上部为均匀的深灰色,下部为透明,明暗分界非常明显,主要用于拍摄大海、草原等地平线分界明显的场景。
硬渐变滤镜在拍摄水面倒影时也经常使用,我们知道,在拍摄水面倒影时,常常水面中的景物反射比实际的景物要暗,为了滤除水面反光让倒影更加清晰,通常会使用偏光镜旋转滤镜角度,过滤反光。此外,还会加装一片硬渐变滤镜,在水平线位置平衡天空和水面反射的明暗,有时候还会加装一片减光镜降低快门速度,镜化水面。
反向渐变滤镜的镜片中间是颜色最深的区域,向上逐渐过渡变淡,下方为透明。主要用于拍摄太阳跃出地平线或者落山之前的画面,也常用于拍摄日照金山的雪山场景。
在使用渐变、硬渐变、反向渐变滤镜时,对于初学者经常纠结一个问题,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滤镜来平衡眼前的拍摄场景?其实,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把滤镜镜片颜色最深的区域放到场景中光线最亮的区域,按照自己的构图方式,如果最亮的区域在上方,就会选择渐变滤镜、硬渐变滤镜,最亮的区域在中部,会选择反向渐变滤镜。
滤镜使用一大坑之圆形渐变滤镜:很多初次接触滤镜的影友都会觉得方片滤镜使用之前需要安装接圈、支架太麻烦,不如圆形滤镜来得方便快捷。
对于减光镜这样的滤镜,用圆形镜片问题不大,但是,对于渐变滤镜,由于我们需要在拍摄过程中通过上下移动方形镜片的位置来调整平衡光比的明暗区域,而圆形渐变是完全固定了明暗区域,也就是说,只有刚好水平线在中央附近才适合,这样的滤镜还是不要选购了吧!
在使用方片渐变滤镜时,我们并不总是垂直放置,除了要根据环境的明暗调整滤镜的位置,还要根据地形的形态调整滤镜角度。例如在拍摄这张照片时,如果垂直放置滤镜,很容易把左侧的山体压的更暗,使左侧的山尖过深、明暗分布不均匀,在使用时,只需要旋转滤镜调整角度,使渐变滤镜的方向与山体的走向一致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说渐变滤镜、反向渐变滤镜可以平衡环境的明暗反差,但是,并非所有的场景都适合。例如这张照片,只有山尖被光线照亮,而处于同一水平线的都是其他的暗部区域,使用反向渐变滤镜虽然可以压暗山尖,但是,两侧的岩壁、树木也会被局部压暗,画面变得非常不自然。
再比如这张照片,右上角的云霞需要压暗,但是,下方的区域存在瀑布、树木、岩石等明暗交杂的区域,如果只是简单地压暗天空提亮地景,很难保障这些区域都获得适合的曝光量。
再比如羚羊峡谷,洞外的蓝天白云,洞内的纹理色彩,明暗区域复杂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场景用任何滤镜都无法获得均衡的光线、理想的结果。
此时,包围曝光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例如羚羊峡谷,光线的反差非常大,包围曝光的原则就是一组照片要保障高光区域和暗部区域都获得充分的明暗细节,通过后期HDR处理提取各部分理想的曝光量,并融合为最终的照片。
后期的控制也非常简单,把所有的包围曝光RAW格式的照片拖入到adobe camera raw中。
在菜单中选择全选,选中所有需要参与HDR的照片,再选择合并到HDR,把这些RAW格式的照片合成为一张DNG格式的结果,并保存。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如果手持拍摄的一组照片,可能存在相机移动的作为,选中“对齐图像”,至于“应用自动色调及颜色调整”可选可不选,选中了就相当于在ACR界面直接按自动,当然,也可以后续自己手动调整。如果画面中存在一些移动元素,可以在“消除重影”中选择低、中、高避免不同画面中的元素移动出现重影。
合并DNG文件后,相当于有了一张包含更丰富明暗信息的超高RAW格式的照片以供处理,剩下的事就变得简单了,按照常规的RAW格式文件处理对照片进行调整,就很容易获得一张明暗均衡的照片,更重要的是,暗部提亮区域不容易出现明显的噪点。
无论是使用渐变、反向渐变还是硬渐变滤镜,都可以把滤镜通过支架、接圈安装在镜头上以后,通过开启实时取景直观地查看加装滤镜后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分别针对高光和暗部区域测光,通过计算明暗反差选择适合档位的滤镜。
要注意的是,当画面中存在动态元素时,尽量使用滤镜一次拍摄完成,避免画面之间存在重影。如果后期能力强一些,也可以包围曝光拍摄,通过HDR和蒙版处理来获得想要的结果。总之,渐变滤镜就是为了平衡明暗,实现的途径有多种,具体怎样去使用,根据自己的器材、后期控制能力来选择。
减光镜又称为ND镜,它的作用是减少进入相机的光量。例如,我们常常利用慢速快门拍摄流水,使之呈现出如丝般柔美的效果。
为了获得这样的效果,常常会降低ISO感光度的值,同时缩小光圈来降低快门速度。但是,镜头通常的最佳成像光圈是f/8、f/11,这也是风光摄影最常采用的光圈。过度收小光圈会因为光圈衍射而降低画面的清晰度。
感光度扩展模式设置下的ISO 50牺牲了宽容度,在大光比环境下,高光部分容易丢失细节。
并且,在晴朗的天气里,即使设置ISO 50并使用f/22甚至更小的光圈,有时候仍然无法获得所需要的较低的快门速度。
在这样的场景中拍摄时,使用减光镜可以以最佳的光圈和标准ISO拍摄,获得更慢的快门速度。
减光镜通常分为ND0.6、ND0.9、ND1.2、ND2.4以及ND3.0等不同的减光程度,可以降低1~10档快门速度。市面上的减光镜分为圆形减光镜和插片式减光镜两类。
圆形减光镜需要根据镜头的口径选配,并且大多数是可调减光镜。这类减光镜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在拍摄的照片的对角容易出现明暗不均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十字暗角。
因此,建议选择方形的插片式减光镜,只需要购买一个滤镜支架和相应口径的镜头接环,就能够将滤镜支架与镜头连接,多支镜头共用一套滤镜,节省滤镜购买支出,还可以方便与灰渐变滤镜叠加使用。
现在市面上还出现了一些磁吸附减光镜,一类是通过磁吸附减光镜与具备磁吸附性能的UV镜配合使用,另外一类是滤镜支架具备磁吸附功能,例如我使用的铂锐南极磁滤镜,有nd32、nd128和nd10003个档位,把圆形的减光镜轻轻一放即可完成吸附,不但安装和使用简单快捷,也很完美地解决了减光镜漏光的问题。
我的减光镜组合通常会选择3片不同档位的减光镜,第一片是3-5档,主要用于拍摄溪流、海浪、经幡,在拍摄这类题材时,如果快门速度过于慢,溪流、海浪的丝状形态就消失了,会变得绵软,为了保留拉丝的质感,我通常会把快门速度控制在1秒以内。
对于经幡也是如此,如果快门速度过于慢,经幡就变成了一片色彩,而且如果曝光时间过长,很可能消失不见了。因此,拍摄这类题材也会使用低档位减光镜。
此外,还会使用一片8-10档的中档位减光镜,这类减光镜通常可以获得几秒到30秒的曝光时间,常常用来消除走动的人流、把湖面拍的平静,以及拍摄瀑布等题材,也常常用来拍摄云海、云瀑。
我个人更喜欢的是13档以上的减光镜所带来的超长时间曝光的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长达数分钟的曝光时间下,特别是在晨昏时段空气的对流强烈时,很容易获得放射状的云彩效果。这两张照片是直接拍摄和加装13.5档减光镜的对比。
在使用高档位减光镜拍摄飞云之类的题材时,常常曝光时间需要达到2-4分钟,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使用B门曝光来拍摄了。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计算曝光时间呢?
首先,我们在镜头上加装其他需要的滤镜,例如偏光镜、灰渐变、反向渐变等等,按照正常曝光获得一个快门速度,然后打开手机app,在app中选择加装减光镜之前的快门速度以及要使用的减光镜档位,这样,就会自动计算出加装ND镜后所需要的曝光时间。
当然,使用减光镜时,并不是用的档位越高,速度越慢越好,例如,拍摄溪流,仅仅是1秒的快门速度就已经抹平了溪流流动的拉丝的质感。
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更低档位的减光镜,或者提升ISO来获得更快的速度,表现出自己心中所需要的结果。
关于滤镜和HDR的内容更新到这里,总之,灰渐变滤镜、反向渐变滤镜的目的都是为了平衡现场的明暗光线,对于明暗分布不均匀或者有明显突出物的场景,可以考虑使用包围曝光后期HDR来处理,当然,拍摄延时的时候,要尽量使用滤镜平衡光比。
至于减光镜,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快门速度,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效果,在某一个场景中,不同档位的减光镜所呈现出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要把握减光镜的特性,灵活运用。
________
作者丨王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