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英属印度诸省进行了首次人口普查。自1947年印度独立后,每十年就会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其中第一次于1951年举行[4]。印度的人口普查由印度内政部之下的印度户政总署署长暨人口普查站站长办公室进行,并且是由一个联邦政府进行的最大规模行政工作之一[5]。
最新的人口数字来源于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6]。从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印度的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从2.15减缓到1.76[6]。根据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数据,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的人口增长率最高,达55.5%,达曼-第乌则以53.5%紧随其后,其次是梅加拉亚邦的27.8%和阿鲁纳恰尔邦的25.9%,而那加兰邦以0.5%的负增长率垫底[6]。
印度72.2%的人口生活在64万1000个村庄中[6],其中14万5000个村庄有500至999人,13万个村庄有1000至1999人,还有12万8000个村庄拥有200至499人,3961个村庄有一万或更多人口[2]。印度27.8%的人口生活在超过5100个镇和超过380个城市群中[7]。从1991年到2001年的十年间,向大城市进行的迁移引起城市人口迅速增加[8][9]。
根据过去十年中净移民人数最终选择的居住地划分,马哈拉施特拉邦拥有的外来移民数量最多,达230万,其次是国家首都辖区(简称NCT)德里,有170万外来移民;之后还有接受了68万人的古吉拉特邦和67万人的哈里亚纳邦。另一方面,北方邦在十年间有260万人在其他邦或联邦属地定居,是移民出境人数最多的地区,其次则是有170万人出境的比哈尔邦[10]。人口最多的北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和安得拉邦人口总数已经接近全国总数的一半(48.89%)[6]。
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全国的平均性別比有所提升,从2001年的933提高到了2011年的940[6],但是儿童性别比却出现急剧下降,这个数字统计的是0至6岁儿童中每1000名男性对应的女性数量[6]。虽然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喜马偕尔邦、古吉拉特邦、泰米尔纳德邦、米佐拉姆邦和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儿童性别比都有所提高[6],但全国的平均儿童性别比却从2001年的927降低到了2011年的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