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闻】1989年版《沔阳县志》中:关于荆州花鼓戏的那些事!

沔阳花鼓,俗称花鼓子,亦称中路花鼓,1954年由湖北省戏剧工作室提议定名为天沔花鼓, 1981年,由荆州行署文化局改名为荆州花鼓。

荆州花鼓戏源于沔阳州一带。据《沔阳州志》特大水灾纪实记载,清雍正二年(1724年),就有“穿街过市流浪苦,沿门乞生唱花鼓”的情形。乾隆年间,花鼓逐步演变成有人物装扮的表演形式和简单故事情节的演唱内容,艺人们沿门或划地为台演唱,被称之为"沿门花鼓"或"地花鼓" ,也有由一人背着木凳,挂上锣鼓边敲边唱的"架子花鼓"。这是沔阳花鼓的雏形。道光年间,艺人三、五组班,利用农闲,在方桌或肉案子拼凑的台上演唱,人们称为平台花鼓,亦称"麦黄戏"或"犁尾戏'。后来出现了常年戏班,演出场地由平台转为四根竿的舞台,继而升为用六根竿搭起的"阳台"或台上扎彩的"辉台"演员由前期的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行当,发展到有须生、正旦、老生等行当,演唱时一唱众和,伴之以锣鼓。至此,沔阳花鼓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剧种。

花鼓戏的唱腔音乐,源于沔阳的民歌、小曲、渔鼓、道情,也吸收了汉剧、汉滩小曲和其他剧种的音调和曲牌,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一百多种小调。群众喜爱的“高腔”、“悲腔”就是由流行于毛嘴、郑场一带的薅草歌、硪歌、薅草悲调、渔鼓调、歌腔皮影等民歌小调演变发展而成,声腔高亢质朴,道白用通顺河流域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花鼓戏原有传统剧目176个,其中本子戏18个、折子戏158个。现有移植剧目75个,其中大型剧目32个,中型剧目2个,小型剧目40个。

从清道光年间起,沔阳相继形成了汪(汪春保)、黄(黄二生)、史(史旺)、贺(贺遐龄,住地今属监利县)四大花鼓流派,他们广收门徒,以各自独特的表演艺术相传,造就了不少知名艺人。民国6年(1917年) ,花鼓戏首次在汉口共和升平楼演出,轰动江城,演员谢春诚被誉为"赛湖北"。民国8年,出现第一代女演员,段风㛅、李再安、黄金秀,她们冲破世俗偏见,以女性的细腻情感,丰富了旦角的唱腔和表演艺术。段凤㛅表演技艺精湛,被群众誉为"真凤凰"。相继被冠以艺名的知名艺人还有杜金庭(活喜头)、刘义保(翠金花)、赵德新(赛云霞)、萧作君(活观音)、吴鹤显(盖三县)、程兰亭(一朵云〉、陈先山(金疙蚤)、张守山(活商林)、胡顺新(胡蝴蝶)、刘伏香(大措毛)等。

花鼓戏在民国时期处于自流状态,艺人地位卑微。建国前夕,县内有艺光、光复、复联、联合4个楚剧团兼唱花鼓。1951年,艺光、光复、复联3个剧团流到外县,联合楚剧团成为县花鼓团之前身。1956年剧种归宗,联合楚剧团经过整顿充实,正式冠名为沔阳县花鼓剧团,有演职员37人,演唱时基本去掉帮腔,配以弦乐。次年,演出新编历史剧《十三款》,受到广大观众好评,被武汉市江岸楚剧团移植演出,改名《沔阳恨》。

展开全文

1958年,剧团排演现代戏《刘胡兰》、《红松林》时,在声腔使用上,设计了主腔与小调混用,使声腔服务于剧情,突破了一戏一腔、一腔到底的旧格局。

1959年,剧团开办沔阳戏校(与县汉剧团合办) ,聘请教师3人,招收学员12 名。经过半年多培训,学员上演了《三岔口》、《拦马》等武功戏。翌年5月,现代小戏《老红旗》赴省会演,受到省群英大会代表的好评,老艺人程兰亭出席了省群英舍,与会人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62年,剧团分二队到农村,巡回演出现代戏《三里湾》和部分古装戏,持续半年之久。同年,招收学员14人,举办第二届教学班。后因政治运动频繁,训练停止,部分学员只得随团学艺或中途改行。

1964年,剧团赴省汇演《春姑拾斧》,4月1 日,省委书记王任重陪同朱德委员长在洪山宾馆观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传统古装戏遭禁演。1970年,根据中央文艺六条精神,县文艺演出团体合并成立沔阳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剧团部分人员精简下放农村或住“五七”干校。1973年改称县文艺工作团花鼓队,由集体转为地方国营,演出"样板戏"和现代戏。

次年,开办第三届教学班,从外地聘请名师指导训练,本团演员为唱腔老师。苦于动乱,教学计划未能实施.为改变演员青黄不接的局面,学员提前跟班学艺,少数学员经过苦练,成为剧团的骨干演员。

1976年10月,剧团恢复原名,移植上演《洪湖赤卫队》。 1979年,古装戏《十三款》重新上演并参加地区会演,荆州行署文化局授予剧团"优胜集体"称号,该剧获得创作一等奖、导演奖、音乐奖和演员表演奖。同时,剧团在排演创作剧目《小坚决》和《向老三招婿》时,试行以小调为主旋律的演唱形式,收到较好效果。

1981年,现代小戏《买摇窝》参加省戏曲剧团青年演员比赛,龙同发、潘爱芳分别获演员二、三等奖。1982年,《向老三招婿》分别获地区创作一等奖和省专业剧团创作剧目汇演二等奖,剧团获省、地演出一等奖。

1985年,在荆州花鼓广播唱腔比赛中,演员朱忠静获金牌奖,高虹、熊艳获银牌奖,李忠善、李文平、赵宏斌获铜牌奖.年底,剧团有离职员63人,其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 人、中国戏协湖北分会会员6人、县人大代表1人、县政协委员2人。沔阳县花鼓剧团建立以来,上演传统剧目14个、移植剧目145个(古装戏68个、现代戏17个)、创作18个。在创作剧目中,被省电台录音和省电台录相的有《十三款》、《小坚决》、《好亲家》、《买摇窝》、《向老三招婿》及传统折子戏《抢伞》被省电视台实况转播的有《春姑拾斧》、《红炉》,被中央电视台转播的有《十三款》、《小坚决》、《好亲家》、 《王瞎子闹店》。《朱忠静唱腔选集》,由中国音像公司湖北分公司录制成盒式磁带,向全国发行。

文章来源:1989年版《沔阳县志》

“戏曲宝”编辑整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曹格侧田为什么打架竟因吃醋? 揭侧田不红离开乐坛原因
手电筒打不开怎么办?